景泰蓝大王陈玉书

我与陈玉书先生神交久矣。15年前,我在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当院长时,香港“景泰蓝大王”——陈玉书,是我向青年干部推荐学习的典范,我的一篇登载在《中国青年研究》上介绍港台同胞成功之路与跨世纪青年素质的文章,影响甚广,也使我与陈玉书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我奉调北京,两人见面机会逐渐增多,他的人品与才干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我认真拜读了他的宏著《商旅生涯不是梦》《历史的回声》等著作后,赞佩、叹服之心不禁油然而生。他的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在商旅和文坛上都获得巨大成功的“风云人物”。


由50港元到“景泰蓝大王”


时下,温文尔雅的陈玉书先生,其头衔可谓了得。他现为香港繁荣集团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常委,香港特区第一届政府推委会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创始人、副会长,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业务顾问,乙亥年香港保良局主席,香港太平绅士,香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等等,好长一大串。可谓风光无限!


然而,当时间的年轮倒回44年,他和香港的霍英东、包玉刚、李嘉诚等其他亿万富翁有着几乎相同的经历,还是一个一文不名的“打工仔”。


报载,陈玉书的父母都是华侨,他1941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19岁那年,他出于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回到中国求学,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1964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的一所中学当教师。但没有多久,便发生了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像他这样有海外关系的人都不免受到冲击。他受不了那种人格的伤害,被迫放弃了自己热爱的职业,在朋友的帮助下,于1972年去了香港。当时身上仅有50港元。


刚到香港,他一无所有,还要养活妻子和女儿,只能靠打短工维持生计。干的是苦力活不说,还经常找不到活做。妻子有病无钱医治,他被迫四处借钱,感受人间炎凉。他回忆起那段生活时说:“那真是残酷的人生。”


一位伟人说过:“要成就一件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陈玉书人生的转折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一次,他又失业了。他不敢回家,在街上漫无目的地徘徊,走到维多利亚公园门口,因为无处可去,想到里面坐下来歇一会儿。他看见一位妇女带着一个孩子在荡秋千,那秋千总也荡不起来,便走上前去帮助推了一把。那位妇女从秋千架上下来后便跟他谈了一会儿,得知他没有工作,很同情他的遭遇。


这位妇女的丈夫是印尼驻香港领事馆的高级官员,他给陈玉书谋取了一个给印尼华商办理签证充当中介人的机会,一下就让他赚了5万港元。在20世纪70年代,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有了这笔钱,陈玉书生活不愁了。他想,坐吃山空当然是不行的,应该趁着有点本钱,做点生意。他办了一个“香港繁荣发展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大陆产品的转口贸易。虽然规模尚小,但他发现自己还是很能做生意的。而且他又能吃苦,经过一两年的努力,公司逐渐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后,陈玉书再一次回到祖国。来到北京,得知北京工艺美术品公司有大批景泰蓝产品积压,公司上下正为之焦虑。当时整个世界的景泰蓝生意都不景气,陈玉书凭着对故土的情感和商场经验,毅然买下全部存货,到世界各地举办各种展览会,掀起世界范围的“景泰蓝热”,由此一举获得商场上的成功。为了发展中华民族的特种景泰蓝工艺,他再接再厉,投资1000万港元,改造旧工艺,开发新品种。他不摆老板架子,吃住都与工人们在一起,还与老艺人一道攻关,终于成功地发明了“中华脱胎景泰蓝”,并使它立即成为国内、国际市场的抢手货。陈玉书从此享有“景泰蓝大王”的美誉。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说过:“当你做成功一件事,千万不要等待着享受荣誉,应该问再做哪些需要的事。”陈玉书就是这种人。他并不满足于只做“景泰蓝大王”,又雄心勃勃地向地产业、娱乐业迈出了步伐,并在这些领域也显示了他卓越的才能。他凭着过人的胆识和才华,历尽艰险,一路扶摇,终于成功地跨进了香港经济强人的行列。


一流的香港专栏作家

商场之外的陈玉书,为人所熟知的是一位作家,是香港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被誉为“文字功力在香港专栏作家中已属第一线”。《商旅生涯不是梦》成功之后,他的又一本文集《历史的回声》也于1997年7月1日正式出版。此外,他还经营着一家“繁荣出版社”。近10年来,他几乎将生意全部交给太太黄柏龄和女儿陈健管理,他自己则专心写作,香港回归之日,他的《四谈江泽民作风》一文在香港报纸刊出,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反响。



《历史的回声》所收的文章共有30篇,陈先生称其是“近年来澎湃的大潮冲击我心灵的回声”。林林总总的内容大致有:对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共领导人及其领导下的党和国家所创造的丰功伟绩的论述;对于香港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的研究和论述;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及国际文化交流的主张和见解;对于社会历史生活的某些侧面所发表的一些感想。


著名的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程思远先生曾评价说:“陈玉书先生编撰的这部文集,表达了他对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拥护,表达了它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祖国所取得巨大成就的歌颂。文风清新泼辣,尖锐深刻;史料、论据翔实丰富。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书。它使我们看到、听到一部回声中的历史。从历史的回声中,又可以寻找出我们未来的走向。”


我几乎是爱不释手地拜读了陈先生的《商旅生涯不是梦》。这是一部个人奋斗的成功史。本书既描写了陈先生成功的传奇经历,又把他在商场上创造的战略战术,归纳成一套理论体系,像商业指南一样,教读者如何在波谲云诡的商战中从零开始,由弱变强,取得成功。


陈先生文集不但文字流畅,笔锋老辣,而且引经据典,高屋建瓴,颇具大家风范,把他列入作家的行列,实是当之无愧。我想,他如此厚实的文字功底,可能得力于当年大学历史系和中学文科老师。


陈玉书一向热心香港公益事业,被选为1995—1996年度香港保良局主席。这个机构的宗旨是保持社会安良,扶助社会贫弱,重点是保护妇女和儿童。陈玉书在任期间,第一次代表保良局给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款,作为北京慈善总会的创始人,他提议要管好捐款,用到需要的地方,对财产监管使用好,才能对得起前辈和捐款人的苦心。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对于内地的公益事业,他更积极支持,曾带头捐款150万港元给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捐出30万港元在云南地震灾区建起“荣成小学”……他说:“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应将有限的生命用来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近年来,他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款80万港元,向宋庆龄基金会捐款30万港元。加上其他的捐助,他总共向内地同胞捐献了2000万港元。


虽为富豪,陈玉书并不尚奢华。“我常穿的一套西装,是十几年前太太花1000多元买的;鞋,也是经过修补的,香港补鞋技术一流,跟新的没两样;手表是钻石的,朋友送的,这之前戴电子表;衬衫也是朋友送的,一打,穿不完,走到哪穿到哪,给他做广告了。”“我喝不了酒,也抽不了烟,如果要吃几次宴席,一下子就会发胖……”


他常在太太黄柏龄和三个子女面前说:“一个人做什么都可以,应该自由发展。我们只要认真地完成一个做人的过程就好了,但有一个宗旨,为大家、为社会,带着一颗善心。”


为祖国统一大业殚精竭虑


俄国著名文学家屠格涅夫说:“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每个人必须根植于祖国的土壤里。”陈玉书是一个把祖国置于一切之上的爱国者。我聆听过陈先生多次大会发言,不论是有备而来,还是即席发言,他都会谈起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看到祖国的强盛而感到欣慰、感到自豪。他对台海两岸关系情有独钟,非常关切。他身体力行,真正做到了对有利祖国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情,无论巨细,均予大力的支持,全力以赴。


2000年5月8日,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台独”将葬送台湾经济》。他大声疾呼,“不管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选举结果怎样,都无法改变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事实。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都会为中国人民所不容,其结果必然是祸国殃民,惨遭失败的。”


2001年3月29日和4月10日,他又分别在香港《新报》和《香港商报》上撰稿:《“一国三制”和平统一——促进台湾两岸统一的建言》。他说,“中国民间有一句俗话,叫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中华思想文化传统中最经典、最精粹的财富之一,叫作‘实事求是’。台湾的历史和现实,与回归的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有相同的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还带有一定的根本性。用同一把钥匙开不同的锁,其难度当然可想而知。根据台湾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采用更加灵活、更加宽松、更加兼容的‘一国三制’的方式,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应当是可行的,应当不致被误解。”


同年8月,他在香港《世界华商报》又发表了《“一国三制”共赴民族复兴之伟业——热烈祝贺北京申奥成功》。他满怀激情地说:“我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最大期望,就是愿意看到大陆与台湾、香港、澳门共同努力,共同显示中华民族的实力,共同作出对于人类的贡献。”“我相信,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中华故土和中华同胞,借着北京主办2008年奥运会的机遇,共赴中华民族复兴之伟业,这不仅是新北京、新奥运,也是新中国、新时代,更是新世纪、新世界以及新事业,新未来的光辉起点。”


这些年来,他奔走于海峡两岸,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和一切机会做了大量的“反‘台独’、促统一”的工作。


2005年仲春,和煦的风吹绿了北京见证过古今沧桑的万千古树,也吹绿了城郊遍地如诗如画的青草。4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国民党连战主席举行了正式会谈。这是继1945年谈判以来,国共两党跨越60年漫长历史而重启新的历程。为此,陈玉书专程来到北京,期待并见证了这次破冰之旅。回到香港,他于2005年5月7日,在香港《新报》,利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发表了《共同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文章。他建议:“在海峡西岸划出150—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专门建立两岸自由贸易区。在这个自由贸易区内,实施当今世界最先进、最有成效的自由贸易政策和台湾式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形成更加紧密的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并以此为平台,推动整个台海地区的经济融和,为促进中国统一大业作贡献。”


这一年的“圣诞节”,他满怀激情地又在香港《大公报》,用一整版的版面以《2005:台海两岸新局面》为题,采用“大事记”的方式翔实地记录了这一年台海两岸重大交往事件。他高兴地说:“2005年,伴随着祖国科学发展的步履,台海两岸的关系和台湾岛内的形势出现了重大的转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第四代领导集体,以新思维新观念顺应台湾主流民意,启用新举措,跨越鸿沟壁垒,开创了两岸关系崭新的历史篇章。”“2005年,承认‘九二共识’的中国国民党基本掌握了台湾岛内民意走向的主动权。”“2005年,中共中央第四代领导集体掌控了对台工作和发展两岸关系的主导权。”文章最后,他无比乐观兴奋之情溢于言表:“2005年,光辉的一年,不平凡的一年即将过去。台海两岸关系的走向,对于中国,对于亚洲,对于世界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大陆和台湾,中国的两岸四地,普天下的中华儿女,都应当为此而努力!”


2006年春天,台海两岸经贸论坛成功举行。时值陈先生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接受心脏大手术。他为不能来参加这次盛会而感非常遗憾。他想奋笔疾书发表感言,但医生严嘱不许起床执笔。5月16日,他刚一出院,即用了两个整版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了《顺应历史潮流,实现民族复兴——两岸经贸论坛漫笔》,特大字号的标题和饱蘸激情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直抒胸怀地评价说:“照我看来,台海两岸经贸论坛,是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一次成功的合作。”他认为,“这次国共合作的经贸论坛,两岸精英荟萃,规模宏大。是国共两党的最高层直接领导了论坛。”他独具慧眼地评价说:“两次胡连会和两岸经贸论坛,是在国际经济政治风云变幻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潮中进行的。”对这次会议的召开,他从内心里感到高兴。他无比乐观地预测,“通过两岸经贸论坛,使台湾海峡两边的中国人彼此增进了解,增进共识。”“通过论坛所体现出来的两岸和平发展的理念和经贸关系的深化交融,必将对国共两党和两岸主流民意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亦商亦文称奇才,情系中华促大同。这就是陈玉书。



(选自《情系春秋》;台恩普  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