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出门是条龙的地方

作者:台恩普  

福建简称闽,“闽”字门里一条虫,但虫破门而出便成为一条龙。以往,对这句话没太在意。这些年出差到福建省的福州、厦门、莆田、晋江等地走走看看,渐渐对这句“闽”字的註解有了深刻的认知。过去,福建地处偏僻,高山险阻,致使“门”内的闽人生性内敛。如今,这里山清水秀,孕育了闽人聪慧灵巧、吃苦耐劳的特点。所以,一旦闽人走出大山,来到更广阔的世界,很快就会释放出内在的能量,变成一条猛龙。我们在这里见证了闽人的豪然大气。


林则徐故里的凝思


   乙未年早春,为考察一个养老项目,我们来到福州住进市中心的西湖大酒店,不多远就是被福州人称为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源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这里过去不熟悉,但当走进古巷之内,发现附近有林则徐纪念馆时方恍然大悟,前些年来过两次,只是没参观过“三坊七巷”。


陪同前来的“老福州”、中国扶贫协会主任林岱祥当起了导游。三坊七巷是是福州老城区经历了建国后的拆迁建设后仅存下来的一部分,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270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6月10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又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


我们怀着极大的兴趣漫步在这条古色古香的巷子里。放眼望去,这条古街犹如北京的大栅栏,平遥古城商业街,只是觉得这里的街稍宽了一些,过去肯定是福州的通衢大道,车水马龙,冠盖如云,红男绿女的热闹之地,如今成为步行街,精美的石牌坊下店铺林立,游人如织,成为以旅游、观赏和小商品、饭铺为主的休闲之地。


仔细观察,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正房、后房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这一点上又与北方的古建筑有些不同,多了些灵秀和细腻。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如林则徐、严复、沈葆桢、林觉民、冰心、邓拓、左宗棠、郁达夫等,都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近代以后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虎门销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卢沟桥事变等等,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关节点。从三坊七巷中走出的人物都在这些事件中扮演了时代推手的角色。


   即便是第三次来到林则徐故里(林出生地是福州,祖籍是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岑兜村,此处原为林则徐祠堂,如今人们都把这里视为林之故里),我们依然怀有浓厚的兴趣到离“三坊七巷”几步之遥,如今扩展为“林则徐纪念馆”来瞻仰这位民族英雄。


进入林则徐纪念馆,屏墙左右两边的石拱门上,横额分别为“中宗宗衮”及“左海伟人”。祠门外围屏墙内壁有浮雕虎门销烟图,大门上额刻着“林文忠公祠”。仪门厅后有石道可以直达御碑亭,内有光绪三十一年立的道光三十年“圣旨”、“御赐祭”、“御制碑文”等3块青石碑。御碑亭的北边为树德堂,里面有林则徐坐像。树德堂的西面为南北花厅,厅的西面有两层的曲尺楼,原为林家子弟读书的地方,楼前有草坪、鱼池、假山、花木等。全馆辟为林则徐生平展室,分林则徐生平事略、林则徐与鸦片战争、林则徐与救灾、水利, 林则徐手迹等部分。[1]


缓缓穿梭于各个屋内,林则徐的一生宛如一幅展开的画卷呈现在我们眼前。林则徐的主要功绩是从英国人手里收缴全部鸦片近两万箱,他是一位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在开封黄河南岸竖有林则徐抗洪纪念碑,在新疆伊犁也建有林则徐纪念馆……这些地方我都瞻仰过。我十分敬佩这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伟人的民族气节。我在想,人们为何都敬仰民族英雄?就是因为他们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林则徐著名的诗句:“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他为人处事砥砺人生的座右铭,也是激励后来一代代中华儿女重振中华的精神支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捍卫国家利益,追求人生成功的路上,我们都应该有这种大海之容,无欲之刚的英雄气概。


刚柔相济属厦门


这次再到厦门,先参加香港“景泰蓝大王”陈玉书先生主办的“海峡两岸一家亲辞旧迎新联欢晚会”,之后又参观考察了厦门市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和两家爱心护理院,由感而发写下了一首打油诗叫《厦门心语》。诗云:(一)古时叫鹭岛,明代始厦门。东方夏威夷,此喻不过分。英雄郑成功,美名传古今。海西开发区,两岸一家亲。血液浓于水,骨断连着筋。跟着习主席,梦想能成真。(二)人口老龄化,家家有老人。厦门老基会,工作有创新。养医护结合,分担儿女心。吃喝拉撒睡,服务情意深。老人康复快,九十亦精神。众赞鼓浪屿,莫忘可敬人。


厦门市的老龄工作,特别是医养结合的爱心护理院的创建,在全国都属于“执牛耳”的先进单位。他们的时代责任感和开创精神令人佩服,值得学习。除此之外,好多次来厦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这里碧海蓝天、厦门大学、鼓浪屿美景。这次我们重点在厦门老基会黄宗洪副会长的引领下,浏览了古渔村曾厝垵。


黄会长介绍,曾厝垵位于厦门岛东南部,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是一个典型的闽南小渔村。这里早期是炮击金门的前沿阵地,现在成为旅游的重要集散地。当地人讲,此村始建自元代,系曾家始祖光绰因兵乱,率亲族由江苏常熟县到此避难而定居,初名‘曾处安’。据《厦门志(清•道光志)》记载,曾厝垵“沙地宽平,湾澳稍稳,可避北风”,有着天然良港的自然优势,自古就是出洋要地,与航海贸易有着很深的渊源。


十年前的曾厝垵,当走进村中,能闻到清新的泥土味儿,偶尔还有圣妈宫海边飘来的鱼腥味;推开窗户偶见有老牛耕田,不时哞哞;农田旁一小池塘,常有蜻蜓立上头,小鸟叽喳飞过,鸭鹅水中嬉戏,蝴蝶蜜蜂花中飞舞,一幅美丽的乡土粉墨画,让人陶醉!在此,能让人遥想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耳食”古代人生活的情景。


我们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穿行,大榕树、三角梅掩映下的古渔村弯曲度街道两旁各种小吃店、商铺、旅店可谓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烧烤的鱼虾、闽乡特有的食品香味儿扑鼻,店铺里的布置、设施也与北方有着明显的区别。来到这里一个明显的感觉,这里是闽南,其风俗、乡音、打扮、喜好都与前些年到台湾的小镇大致相同,其热闹程度有过而无不及。海峡两岸一家亲在这里不用宣传就是一家人。


旅馆的院子里,都有摇椅,或木或铁。要不就是摆上朴实的木椅,或简易或奇趣。也许,古朴的木头容易让人滋生闲适的田园心境吧。花花草草,必定是要有的。院中的半墙,或画上几条游弋的小鱼,或在墙角摆上小巧的书架,放上几本书,安上一些小盆景,生活情趣也就来了。


当地人讲,从明清、民国到建国后,曾厝垵经受了战争与炮火的洗礼,变得更加沧桑古朴。改革开放后,曾厝垵从炮击金门的前线变成改革开放的前沿,更多的外乡人来到厦门,曾厝垵也打破往日的宁静,容纳了更多的外乡人,村民也不用再“男渔女耕”,有的开始坐在家中收房租,日子越过越红火。


今天恰逢西方的“圣诞节”的前夜,我们浏览了五缘湾湿地公园、环城公路后,由来到了闹市区中山路,是夜华灯璀璨,人头攒动,高大的圣诞树前,几位“圣诞老人”手摇铃铛在向行人分发圣果,满街的欢乐,热闹非凡……今夜绝对是年轻人的天下!


厦门,一个让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面向大海,看潮起潮落,看日升日落,海风拂面,鸟语花香……这是她柔美的一面。但是,幸福、美景不是从天降,当我们拜访了李力和杨美丽两位爱心护理院长后,又深深地感受到了福建人的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出门变“龙”的品格。


李力,福建厦门莲花爱心护理院的院长。她和先生王铁鹰都曾经是军人,在部队是医生和政工干部。1995年,他们夫妻俩脱下军装,自主创业,经过20多年的努力,创建了厦门目前规模最大、经营规范、社会声誉良好的莲花医疗养老体系。现有厦门莲花医院三个院区及厦门莲花爱心护理院三个院区两个经营品牌。医院现有员工700多人,专业技术人员514人,医疗床位达到501张。杨美丽,厦门市爱心护理院院长。她在第一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及护理管理30多年,熟练掌握内外科护理与护理管理工作。2010年6月受厦门市第一医院领导指派任厦门市爱心护理院院长。五年来,她从建章立制入手,做出了骄人的成绩,300张床位迅速被抢住。两人都是不服输、不怕困难的女强人,她们以自己崇高的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她们是巾帼英雄,是励精图治,改天换地福建人的“缩影”和骄傲。


妈祖文化耀莆田


莆田是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这里又是科举名邦、状元之乡。中国封建社会处隋朝至清朝末年整个科举时代,全国各地进士达千名以上的进士县,只有18个县,莆田县是其中一个。历史上状元有陈睦、方天若、李宗师、陈俊卿等人。莆田素有“一会元两宰相三尚书四解元”,一门“四代联登八进士”和“八代联第十六进士”科第之盛冠阖莆郡之美称。


我对莆田是在“文革”后期第一次听到的。1972年该县有个叫李庆霖的中学校长冒险写信给毛主席“告御状”,反映儿子李良模当知识青年“口粮不够吃,日常生活需用的的购物、看病没钱支付”的问题。受到毛泽东重视并亲自回信:“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成为中央高层调整知识青年政策,补助生活困难,改善供应,对迫害知青的地方干部严厉整肃的一个契机。李庆霖遂被誉为反潮流英雄。一时间,李庆霖的名字传遍全国,他的家乡莆田也名扬天下。后来我又认识了几位莆田籍的爱国华侨和民营企业家,慕名而来莆田的愿望萌生,因此来这里也下三四次了。


这次,我们在考察助老项目之余重点浏览了竖立在湄洲岛上妈祖广场。这里有福建第一座妈祖庙,1993年投资1亿多元重新兴建了妈祖庙,新殿宏伟壮观,被世人誉为“海上布达拉宫”。大殿前建造了一座高达14.35米巨型石雕妈祖像,面向台湾海峡,为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瞻仰。同来的莆田人郭文龙总经理当起了导游,我们边走边听他介绍。从山门至升天楼的石阶有323级,从天楼至妈祖石像的石阶有99级,含有“3.23”和“99”,即妈祖的诞辰和升天的月日之意。渐渐,我们对妈祖文化有了一个深层次的了解。


相传妈祖的真名为林默, 林默娘,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妈祖是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已生过五个女儿,十分盼望再生一个儿子,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赐麟儿,可是这一胎又是一个女婴,父母大失所望。就在这个女婴将要出生前的那个傍晚,邻里乡亲看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照耀得岛屿上的岩石都发红了。所以,父母感到这个女婴必非等闲之女,也就特别疼爱。因为她出生至弥月间都不啼哭,便给她取名林默,父母又称她为林默娘,默娘 。


林默幼年时就比其他姐妹聪明颖悟,八岁从塾师启蒙读书,不但能过目成诵,而且能理解文字的义旨。长大后,她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父母顺从她的意愿。她专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人们都感颂她。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


在这里,我们看到有许多台湾同胞来这里顶礼膜拜,请妈祖神像的习俗日渐盛行。郭总讲,台湾的妈祖信仰十分普遍,全岛共有大小妈祖庙510座,其中台南一地即有116座。妈祖娘娘一直被台、港、澳渔民和航海者奉为海上保护神。


莆田也是著名的侨乡,目前莆田市共有海外侨胞150多万人,分布在8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华侨31.43万人、华人118.57万人。他们传播妈祖文化文明,以勤奋、聪慧、诚信、友善取得世人的信任,赢得事业的成功。我认识多年的老朋友、香港太平绅士、全国政协委员陈玉书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温文尔雅的陈玉书先生,莆田市仙游人,印尼华侨,首都师范大学毕业,后为香港“景泰蓝大王”。现为香港繁荣集团董事长,原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常委,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乙亥年香港保良局主席,香港太平绅士,香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顾问等等,可谓风光无限!


然而,当时间的年轮倒回44年,他和香港的霍英东、包玉刚、李嘉诚等其他亿万富翁有着几乎相同的经历,还是一个一文不名的“打工仔”。


1972年他去了香港。当时身上仅有50港元。后来在一位印尼驻香港领事馆官员的帮助下,一下就让他赚了5万港元。这在70年代,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后来,他创办了“香港繁荣发展有限公司”,凭着自己的诚信和努力走向发达和繁荣。他凭着大学文科的基础写书、编书,成为香港一流的专栏作家。他为祖国两岸统一殚精竭虑,奔走呼号,,被人称为“爱国儒商”。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对于大陆的公益事业,他更积极支持,改革开放初期,他曾带头捐款150万元给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捐出30万元在云南地震灾区建起“荣成小学”……他说:“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应将有限的生命用来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近年来,他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款80万港元,向宋庆龄基金会捐款30万港元。加上其它的捐助,他总共向大陆同胞捐献了3000多万港元。  


他常在太太黄柏龄和三个子女面前说:“一个人做什么都可以,应该自由发展。我们只要认真地完成一个做人的过程就好了,但有一个宗旨,为大家、为社会,带着一颗善心。”亦商亦文称奇才,情系中华促大同。这就是心系莆田,为家乡争光的陈玉书!



(作者系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